第475章
流沙城那场双方比拼“快”字诀的遭遇战之后,损失了近一营人马的呼延大军好似当做什么也没发生过,依旧按兵不动,冲河以北的河畔安静的瞧不见任何风吹草动。
倒马关之后,更往北的橘子州,那座曾经独占南庭权柄鳌头的慕容府早已改头换面,成了现任南庭大王的府邸,苏府。
早在几日前,苏元敬便接到一封密信,命他与大将军呼延同宗一同前往狐沙州的剑门关,去见一个人。
一个曾佩中原六国帝师印的老人。
当那首曾被北契先帝视为天命所归的《龙蛇马歌》流传开来时,还是一州知州府的苏元敬从未想过有一日能见到那位无所不知的老神仙。
已是年过半百的苏元敬记不得这是第几次挑起马车帘,终于瞧见那座巍峨雄壮的关隘城头,不知为何,原本无比激荡的心情一下变得百感交集。
一甲子前,那场改变天下格局的春秋之战,使得无数中原士子背井离乡奔赴这片最北的蛮夷之地。许多人已在此扎根立足,但每每遥望向南,总是期盼有朝一日能再见到那秀丽壮阔的锦绣山河。
虽已无家可归,但落叶归根大抵是这些亡国之人此生唯一的夙愿。
身着青墨道袍的老人负手而立,满头白发,容貌却并不显老,乍眼一看谈不上如何仙风道骨,更似一个学识渊博的老学究,与身边那位气势惊人的年轻人有着天壤之别。
与天子脚下的北院不同,南庭大多官员兴许一辈子也没踏足过王帐,就更别提有幸得见龙颜,苏元敬“有眼无珠”认不得年轻人是谁,也是自然。
所幸,本该坐上南庭大王之位,却被苏元敬这个“外乡佬”半道截胡的呼延同宗还算大度,没让自家同僚在此时闹出什么笑话,率先朝那二人垂首抱拳道:“末将呼延同宗,参见陛下,帝师大人。”
苏元敬先是看了看笑容和蔼的老帝师,又看了看那个长相俊逸,面色冷漠的年轻人,他脑子一片空白,盯着后者瞧了好半晌,直到那年轻人不满的微微蹙眉,苏元敬这才慌忙弯下身子。
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新帝登基时便有个惊天秘闻公之于众,曾经的七王子殿下摇身一变成了北契的女帝陛下,草原那些原本倾向于这位七王子的部族头领一夜之间纷纷倒戈,试图趁朝纲不稳之际发起兵变,可更蹊跷的是,没过多久这场动荡便悄然平息了下来,那些叫嚣着要讨伐叛徒的部族头领不是在睡觉时被割了脑袋,就是被身边最亲近的子女或者心腹大义灭亲。最重要的是,那位号称“神兵天将”的宇文将军始终坚定不移的站在新帝身边,光凭这一点,便足以震慑人心。更何况,早在耶律楚才篡位之前,王帐大部分实权已落入那些春秋遗臣的后人之手,比起那些只懂得烧杀抢掠的其他几位王子,这些读着圣贤书的春秋后人,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这个虽不得宠,却胸怀大志的“明君”。
这一切,在从头到尾都置身事外的苏元敬看来,如此的荒谬,一国之君说换便换,但细细一想,却又如此的顺应大势。只是不知,若北契先祖知晓会有今日,可还愿大开国门,接纳那些亡国士子?
一个冰冷嗓音抽回了苏元敬杂乱的思绪。
“呼延将军,这次败仗吃的痛快吗?”
不敢擡头的苏元敬偷偷瞥了一眼身边的魁梧将军,许是习武之人的体魄胜于常人,年过五十的呼延同宗须发不见半点霜白,气态精神矍铄,嗓音雄浑,只是面无表情道:“胜败乃兵家常事,此一小败为的是日后的大胜,陛下无需担忧。”
耶律楚才一声冷笑:“朕倒是不在乎一次输赢,但你可知,朝中有多少人借此弹劾你?虎狎关一役让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丫头名震南北,但好歹还宰了商歌一个亲王陪葬,不算多丢脸,你呼延大将军此番赔了夫人又折兵,可捞到了半点好处?”
呼延同宗仍旧淡漠道:“末将甘愿受罚。”
耶律楚才转头望来,似笑非笑道:“受罚?听将军的口气心里约莫在想,呼延一族世代镇守边关,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过一次败仗就如此小题大做,这罚怎会受的心甘情愿?”
呼延同宗低垂眼帘,没有吭声。
耶律楚才又道:“但话又说回来,换做是朕,也不甘愿。”
苏元敬偷偷打量了一眼这位说起话来似中原士子那般喜欢拐弯抹角的女帝陛下,接任南庭大王之职后,多少都听闻了一些在官场上流传的秘辛,其中就有传闻说原本投靠耶律楚才的呼延将军不知为何,半道倒戈,转而去扶持另一位王帐的私生子,二者因此结下了恩怨不小的过节。这许是改朝换代后,南庭仍旧不受王帐待见的缘由之一。淑祠
城头大风猎猎,耶律楚才一手放在被风沙侵蚀的城墙上,望向城下。
最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