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水泥路
足足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石岩镇的后续事宜才算是处理完了。
麻烦的是拐来的女子小哥儿多是泞阳县和隔壁方县交界处的人,两个县分别属于两个州府管辖不说,中间还隔了一大片石林作天堑。等案子上报、两州交涉完了,再到零星几户人家把孩子接回去,自然要花一番功夫。
剩下还有五六十名女儿小哥儿,消息送到了家里却没人来接,孙淑一便都安排在县衙的东花厅,和之前被曹福仁迫害了的十几名孩子住一块儿。实在住不下了就往她的正堂住过去,左右正堂只有他们家三口人和几个洒扫,挤挤就是了。
她娘在这边也没有认识的,闲着没事儿还能教这些苦命孩子一些绣活儿,唠唠京城的八卦和是是非非,开解开解人;有时候也能听到些乡里的家长里短。
迁居的事情倒是简单,泞阳县外城没什么人家,衙门只需出点银钱,就能招到县里或是附近几个村镇的汉子来盖房。
因着犯了事儿的现在都在大牢里,只剩下老人孩子了,一户人家也住不了多宽的房,清一色的品字形格局:两间房加灶房。其实要不是位置偏,还是比县上一些人家住得宽敞多了。
一县年富力强的汉子,不到一月时间就把房全建起来了,甚至多建了不少闲置着。两排屋子排列得整整齐齐的,还都在城外挖了沼气池,看起来还是有几分气派在的。
这几日汉子们又拿了工钱,成群结队往石岩镇去帮着忙搬迁事宜。
石岩镇是耕地少,但也不代表没有地,不过收成不好,只有老人捡着种罢了。趁这次机会,尽管离收成还有几天,都一并收了粮食送去县里的新家。
好在老人们都是走惯了这边的山路的,没什么大问题,瞧着身子骨不算康健,倒是比来搬迁的汉子们走得稳当;小孩子骨头软,时不时摔一跤也没大碍。到目前为止,搬迁的事儿也算顺畅。
这些都不归宋清管,他正在菜地里摘菜呢。
现在两大块菜地里都绿油油的,只在一角看得见红红紫紫的颜色,是刚熟透了的西红柿和茄子。
西红柿已然取代糖成了沈之洲的心头好,特别是生吃最得他心意。每日吃早食之前要吃一个,去县里路过菜地时还要拿个布袋子装上几个带走。
他倒也不是自己吃,否则再喜欢吃也能吃腻,而是带给石岩镇的几个孩子。
两人之前住的西花厅已经改好了,四岁以上、八岁以下的孩子也送了过去,总共有十四人。白天就在衙门里学习,午饭也在衙门吃,到了晚上再回去县城的新家。
太小的孩子就放在孩子阿爹阿娘身边养着,要是阿爹阿娘不愿意便和大点的孩子一样,先由孩子爷奶养着。
都可以理解。
本来说好宋清亲自教的,结果这个月还有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他都会很忙碌,便先让沈之洲教几个孩子识字。他白日忙完了,晚上还得点灯编写教材,实在抽不出身接手孩子教学问题。
摘了一筐西红柿,宋清又摘了些黄瓜茄子辣椒,拔了萝卜,才把一筐筐还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往三轮车上装。满满一车看起来多,一会儿去城里这家送几颗那家送一把也就没了。
另外关系好的几家人都在村里,就挨着地呢,早都打了招呼让人尽管来地里摘菜吃。这整整一亩地他和沈之洲够呛吃得完,别到时候坏在地里了多可惜。
“小宋老板大清早就来摘菜啦?”菜地差不多挨着宅地,吴老板带着十几号人来盖房,正好碰上了宋清。
当时跟吴老板谈完,给了定钱吴老板就叫上手底下的兄弟们,拿着家伙什就开工了。每日早早来白溪村,天黑了才回县里去,连午饭都是早上做好了带过来的。现在两人的新房子已经盖好大半了,再有半个月就能住上新房。
“地里菜吃得了,摘点送去县里。”宋清骑上车,又转头向一群汉子道:“明儿我事情少,中午吴老板带着弟兄们都来家里吃顿饭!”
“那敢情好啊!”吴老板和一群汉子都高兴起来,“老实说上次吃了小宋老板家的饭,到现在我还惦记着那个味儿!方才在路上弟兄几个还念叨着!”
谁说不是呢?不说小宋老板做的多是硬菜,就是炒的素菜也是水灵灵的,好些都没见市上卖过。而且就小宋老板那个手艺,尝过的都没有说不好的。
再说了,他们包活儿做,都是自个儿带饭食、主人家不管饭的,顶多借个火给他们热热饭。小宋老板大方也不嫌麻烦,弟兄几个得了这份好心里都记着,干活儿的时候做得又卖力又心细,务必让小宋老板夫夫两个满意了。
可惜小宋老板不开食肆了,给公家做事儿呢!还是有本事啊,种地的人这么多,就是他吴友山现在住在县里了,小时候老爹老娘不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偏就小宋老板能干大事,听说管着几百亩地哩!
“那便辛苦各位大哥了,我先去县里。”打了声招呼,宋清就蹬着三轮车上了路。吴老板带着人也干活儿去了,个个手上都仔细着。
最早小说